怎么对孩子说话,孩子才能听进去

发布日期:2024-09-18 16:19

来源类型:横漂一姐 | 作者:斯瓦卡蒂恩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一码一肖100准吗】【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正版资料免费更新结果查询】【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香港内部马料免费资料安卓版】

小莉的话:新书里有些文章我大概看了三到五遍,但有几篇说看了十遍一点都不夸张。我常跟大家分享我的做人原则,比如真诚待人,这个“人”当然也包括孩子,有些人觉得小孩嘛,无所谓,而我的经验却告诉我,很多的话外音,也就是本文中说的“潜台词”大人听不出来,小孩的耳朵却“贼精”。你话里暗含的意思他秒懂。

当然就像酒鬼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酒鬼一样,他一定不会跟孩子说“酒可是好东西”,通常他会跟孩子说“酒很难喝,你可千万别尝”,但事实上孩子听到的一定不是“酒很难喝”,因为爸爸的话里藏着的虚伪他感受的到。

很多人把教育简单理解为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如果你说了什么,孩子就接受了什么,那么教育孩子就不会成为很多家庭的难题。如何把潜台词说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观念的差别。经典好文,值得多读。

………正文分割线…………

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就像“潜规则”经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样,潜台词往往是最能说到人心里的无言之语。

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

教育中,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目的和愿望的背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往往只关注自己说了些什么,没关注自己话语表象之下的潜台词是什么。潜台词,虽然无声无息,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说对了,就是教育;说错了,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坏了,说“你不爱惜玩具,就送给别的小朋友玩吧”。且不说“爱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错误的,什么是爱惜,让那个玩具总是干干净净地放在那里就是爱惜?被孩子拆卸了就是不爱惜?更糟糕的是,这样说,孩子听到的是这样的内容:第一,自己是个不爱惜玩具的人,妈妈对我不满意;第二,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是对我的惩罚——有这样的印象垫底,那么以后孩子出现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不强、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几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受到世俗社会的浸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成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所以如果家长们总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加工出来的是什么信息,这反映的其实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有一位爸爸来找我咨询,他遇到的问题是,5岁的女儿总是不好好吃饭,并且经常发脾气。据这位父亲陈述,他和爱人对孩子很用心,每天都会把饭菜做得美味可口,也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他们总是采用激励的方法和孩子说话,比如经常在开饭时对孩子说:“宝宝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一招呼,就马上过来吃饭。”

这一招不行的话,就会采用激将法:“你不喜欢爸爸妈妈了吗?不和我们一起吃饭了吗?”到终于把女儿招呼到饭桌上来,孩子却总是不好好吃,要么拿着玩具玩,要么要求父母喂。父母就会说“宝宝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饭时不玩玩具”,或者说“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别人喂,让爸爸妈妈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表面看,这位家长的话语很正面,实际上句句有不良暗示。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她听到的是什么:

“宝宝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一招呼,就马上过来吃饭。”——如果你不立即过来,就不是好孩子。

“你不喜欢爸爸妈妈了吗?不和我们一起吃饭了吗?”——和我们一起吃饭就是爱的表现,不一起吃就是不爱。

“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别人喂,让爸爸妈妈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事实上你经常让爸爸妈妈喂饭,所以你不是好孩子。

设想孩子整天处于这样的语境中,她怎么可能不对吃饭这件事深恶痛绝,怎么能不发脾气?

分析家长的话,他们把孩子吃饭的表现和“好”、“坏”以及与父母的感情联系起来,让吃饭这个简单的事情背负了道德、责任和情感等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很大压力。依天性,儿童都想讨好父母。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最初父母这样说时,孩子会努力迎合父母,努力做得令父母满意。但由于孩子对吃的兴趣已被转移到如何讨好父母上,而吃的方式如何、吃多少,又成为父母衡量“好”、“坏”和“爱”的标尺,吃饭这件事就慢慢变成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在于它日日出现,一个幼小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无法回回让父母满意,无法长期担当。在父母这些“激励语”之下,孩子会经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感觉自己不能令父母满意,内心会愧疚,并且对父母之爱产生不确定感,陷入惶惑。这种挫折感一再发生,孩子不但形成稳定的厌食心理,更有可能形成稳定的内疚感和逆反心理,对吃饭这件事更加痛恨,并且情绪烦躁、发脾气——这就是潜台词造成的后果。

所以我给这位父亲的建议是,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要再和孩子纠缠,“放下”就是最好的解决,这本身也是一种潜台词,可以最有效地告诉孩子,吃饭是人生的一种享乐,而不是负担。(如何“放下”,这个问题在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有专门论述,此处不再赘陈。)

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潜台词

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潜台词?关键是你的话语中——不,你的意识中——是否给了孩子信任和尊重。这是说好潜台词的底线。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找她逛街。当时正值暑假,她读初中的儿子也在家。我们要出门时,妈妈推开孩子的房门打招呼,我看到孩子正在书桌前学习。朋友对儿子说:“妈妈和阿姨去逛街,你记得写完作业去练琴,不许偷偷看电视啊。”儿了懒懒地嗯一声。

我们乘电梯下楼,走了一段路后,朋友突然想起忘了带手机,于是我们一起返回来,再上楼。打开房门,看到孩子确实没有像妈妈担心的那样,趁家长不在跑到客厅看电视。朋友很高兴。

孩子听到我们回来,从自己房间走出来。当妈的愉快地对儿子说:“妈妈忘了拿手机,不是故意回来检查你!”孩子听妈妈这样说,脸上一下浮起不满,朋友却没在意,拿了手机,在出门时顺便又叮嘱一句:“写完作业了就去练琴,不要看电视啊。”孩子答一句“知道了”,一脸不屑和厌烦。朋友可能习惯了孩子这样的表情和语气,并没在意,心满意足地走出家门。

这位朋友经常向我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喜欢看电视,顶撞她,等等。基于我和她很熟悉,关系很好,彼此信任,下楼后,我忍不住坦率地对她说:你这几句话,真不如不说。朋友一听,非常吃惊,忙问我为什么。

我说,你好好感觉一下,两次出门前的叮嘱,有必要吗?朋友说,有必要啊,我儿子不像你女儿那样自觉,所以我得经常叮嘱他。

我想了片刻,对朋友说,认为有必要叮嘱,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你站到孩子的角度上感觉一下,能从这几句话中听到信任和尊重吗?心里会舒服吗?如果你总是这样暗示孩子,让他觉得自己没有自控力、喜欢偷看电视、需要家长监督,又怎么能指望他不变成这个样子呢?朋友听我这样说,有些认同,又似乎有些不服气,问我,那你说该怎么说呢?

我说,很多情况下,家长少说几句话倒是好的。就今天的情况,跟孩子说清楚我们去逛街,大约什么时间回来,这就可以了。信任孩子,相信他自己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是一种潜台词,会传达给孩子更积极的信息,远比你叮嘱这几句好得多。

朋友听我这样说,表现出认可,觉得我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末了又感叹一句:我要生个女儿就好了,你说是不是女儿天生就比儿子听话?

我又一次意识到我无法让她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走得更远,依过去的经验,为了不伤和气,只好无可奈何地笑笑说:也许。

要考虑孩子听到了什么

从理论上说,人们都知道“耳提面命”与“润物无声”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境界,效果大不相同,哪个好哪个不好几乎没有歧义。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太多的家长和教师,他们只关注自己告诉了孩子什么,不去考虑孩子听到了什么。他们的话听起来从来没错,甚至很动听,可到了孩子那里却从来都是无效。

某知名作家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被很多人在网上转载,这段话是这样写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段话看起来句句在理,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转载,不过它肯定无效,因为孩子真正听到的是:你以为妈妈要求你用功读书只是为了跟别人比成绩,错了,妈妈要的不是成绩,是未来。你不懂得,现在有好成绩,未来才有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闲暇、尊严、快乐,这之外的生活,都没有意义,都是被迫谋生,这些都要我来告诉你——当妈的把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当作自己独有的观点来陈述,自以为高人一筹,但其中的潜台词,既轻贱了自己孩子的智商,贬低了其他人的认识水平,也很市侩气,没有境界。

虽然从道理上孩子无从辩驳,但凭直觉,孩子会读出另外的这些东西,这令孩子心底生厌,本能地排斥。所以,这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话,一点都没超越人群里最平庸的认识水平,区别仅仅在于措辞更美丽一些,掩盖了内涵的无聊,对孩子来说,它一样不中听。

社会精英的孩子并不必然成为精英,人们常归因于他们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或孩子自己天赋不佳,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有这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精英们在和孩子相处中出了问题。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会教育孩子,高官都善于培养孩子,富商都不唠叨孩子,这样的家长如果在和孩子相处中不得法,其破坏力可能比其他家长更大。

我认识一位生意做得很好的家长,她的孩子对写作业简直是深恶痛绝。这位家长对孩子很用心,几乎天天监督孩子写作业,即使这样,孩子还是常常会出现完不成作业的情况,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一、二名。有一次我听到这位妈妈这样催促孩子写作业:“你已经欠数学老师三次作业了,还欠着英语老师两次作业,今天再不写,欠得更多了!”

既然家长能这样说话,就不必奇怪她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那样没有责任感。家长把生意场上的思维带进了教育,学习成了件欠账与还账的事情;而且她分明在告诉孩子,作业是老师的,不是你的,你写作业是在为老师工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下,孩子怎么可能对学习有正常心态呢?

功课学习是所有孩子面临的一件大事,家长和老师莫不希望孩子热爱学习,有好成绩,所以这方面会对孩子说得多一些,出现错误潜台词的概率也就大一些。比如有的老师会这样说:“考试没上90分的,罚抄课文10篇。”

很多家长经常这样说“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当学习成为刑具,成为阻碍享乐的任务,怎么能让孩子去喜欢它呢?这就是为什么越喜欢说这类话的老师或家长,他手下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淡的原因。

如果想避免此类不良潜台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消极的办法是少说,如果不知道该如何说,不说就是最好的。积极的办法是正面思维,给孩子正面暗示。比如,把“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这样的方法可能会让一些家长产生这样的担心,我的孩子本来就不喜欢写作业,如果这样罚他,他会不会做得更差,干脆不再写作业了?放心,只要家长总是言行一致,不是今天罚不写作业,明天沉不住气,又罚不玩游戏,孩子的心理就不会被搞乱。一个心理正常的孩子,他的自尊不允许这样,他不想玷污自己的荣誉。哪怕出于自我保护,他也不会故意让自己堕落到天天不写作业的。

潜台词变了,孩子就变了

生活有万千细节,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有位家长告诉我,她儿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经常拿书要求妈妈给他读。但当时家长没意识到阅读对孩子多重要,只是把读故事当作哄孩子的一种办法。最主要的是家长自己因为工作忙,也对阅读没有太多的兴趣。而孩子总是要求妈妈一个接一个地讲故事,一本书会反反复复地读好多遍。

妈妈经常觉得有些烦,就总说自己讲得口干舌燥,讲故事真累。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虽然识字量已很大,但却不肯自己看书,到了二年级,父母一再跟他说以他的认字量可以自己读书了,可孩子还拒绝自己阅读。为此父母又经常批评孩子太懒,批评他不肯自己看书。

后来,这位妈妈和孩子爸爸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他们突然意识到,可能是这几年家长无意中说的那些“口干舌燥”、“看书好累呀”之类的话给了孩子不良暗示,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件累人的事。而批评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不喜欢自主阅读这样一种心理。但毕竟孩子从小领略了读书的乐趣,爱阅读是人的一种天性。所以孩子既喜欢阅读,又逃避阅读。

接下来,他们改变了方法。她和丈夫决定不再说一句要求孩子自己看书的话,而是首先给孩子做榜样。他们开始买书,每晚都各自拿本书看,看到精彩的地方,就说出来分享。有时,一方故意在讲到精彩的地方找个理由停下来,去做别的,另一方就会拿起书来自己看,看得津津有味,让孩子生出好奇和羡慕。

他们自己越来越感受到阅读的重要,尽量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且把这种乐趣真诚地表达出来。比如爸爸调侃地说他的人生三大乐趣是:和铁哥们一起喝酒,晕而不醉;陪老婆买衣服,好看又不贵;躺沙发上读一本书,不用加班不用开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干涉。孩子有时还是要求他们给读书,他们就很痛快地给读上一会儿,在读到孩子很有兴致时,找个借口说妈妈现在有点事,你自己先看一会儿,待会儿妈妈再给你读。

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孩子逐渐发现了自主阅读的乐趣,就像一个一直喜欢大人抱着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走路比被人抱着更自由、更有趣一样。于是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而是经常自己捧着一本书读得如醉如痴。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观念变了,潜台词就变了,潜台词变了,孩子就变了。

在人类生活中,形而下的财富、物品可以直接赠予。比如我有10万元,送给孩子,他就有了10万元,不多也不少。但形而上的经验、意志、理想、价值观等等这些东西,却难以直接赠送,也不能简单拷贝。因为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会对各种信息下意识地进行加工,做出自主判断,然后做出相应的意识整合和行为调整。

成人一定要把教育关注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后者,才是关注到教育。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也正是教育的为难之处和微妙之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读童书妈妈小莉”。每天给孩子一个好听的故事

微信号:xiaolijianggushi

拾音社:

9秒前:”表面看,这位家长的话语很正面,实际上句句有不良暗示。

Silvers:

3秒前: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会教育孩子,高官都善于培养孩子,富商都不唠叨孩子,这样的家长如果在和孩子相处中不得法,其破坏力可能比其他家长更大。

國村隼:

5秒前:但当时家长没意识到阅读对孩子多重要,只是把读故事当作哄孩子的一种办法。

傳彩夏:

8秒前:可能有这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精英们在和孩子相处中出了问题。